您好,欢迎来到万搏平台 - 万搏平台app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!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科研 >> 资讯
科研
资讯

艺术小课堂|王娟:川剧表演之结构形态与剧种特色探析(二)

作者:王娟发布时间:2023-10-10 10:35:00

编者按:《川剧表演之结构形态与剧种特色探析》一文由我院文艺评论研究所所长、一级艺术研究王娟撰写,是研究和普及川剧艺术的优秀文章,将连续分三期推送展示,本文为第三期。


奇思妙构与专功奇技融通共创特技绝活

在川剧表演中,为增强戏剧的表现力、情节的震撼力、情绪的爆发力,川剧老艺人们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表演技艺,有的以表现方法的独创性与想象力取胜,有的以呈现形态的精绝度和魔幻感称奇,往往在剧情发展的关键之处,起到震耳发聩或画龙点睛的作用。这些表现手法因其构思独特,技艺精绝,难以模仿,亦被称为特技绝活。

以表现技法独特取胜的特技绝活,可大致归纳为形神内外、真假虚实、粗细繁简、悲喜庄谐、夸张衬托、象征讽喻、心象物化、观演合一等八类;以呈现形态精绝称奇的特技绝活,亦大致归纳为舞台调度、时空处理、角色代换、画面组合、功法技艺、帮腔伴奏、脸谱服饰、砌末道具等八类。当然,这种类别划分只是表明特技绝活构成要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,而绝非单一的因素所致,实际上它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溶铸的结晶,以其独特的艺术张力为川剧表演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,共同构成川剧艺术大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川剧表演中的特技绝活非常丰富,仅在《川剧表现手法通览》一书中收入的,就有运用于不同剧目中的各具特色的特技绝活246例,这里试举几例。

一是情绪视觉化的变脸。川剧变脸手法有“抹脸”“吹脸”“扯脸”等数种。“扯脸”是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,将不同的脸谱分别画在不同的绸布上,一张脸谱系上一根丝线,依次贴在演员脸上,丝线则由演员操控,随着剧情展开,再一张一张拉扯下来。此法为老一辈艺术家康子林在《归正楼》中饰演义盗贝戎为躲避官兵追捕所首创,上世纪50年代在《白蛇传》紫金饶钵的表演中得到发展和提升。道具由纸质改变为绸质,操作也更为迅捷而简便。

二是神光乍现的踢慧眼。在川剧《白蛇传·金山寺》中有一段体现韦驮上仙法力的表演,即法海疾呼韦驮后,由武生扮演的韦驮慢步登场,随即转为快步,口念“待吾睁开慧眼一观”,突然踢出一个飞脚,脚尖点额,额头上即出现一只眼睛,这段表演即是“踢慧眼”。开慧眼仿佛使韦驮神光附体,顿时展现出强大的威力,可见这一绝活对塑造韦驮的上仙形象确有画龙点睛之妙。据说踢慧眼的绝技是“川剧圣人”康子林首创,川剧名丑李笑非先生在他的《韦驮“踢慧眼”的由来》一文中写到:“踢慧眼的由来有几个版本,其中之一是:康二蛮一脚踢走曹大王。资阳河著名小生曹俊臣到成都悦来茶园演出《江东桥》《双旗门》《盗银壶》等戏,轰动成都。常驻悦来茶园的“三庆会”会长康圣人康子林亦不示弱。一次曹、康联袂演出《金山寺》,曹大王演小青,康圣人演韦陀,康子林出人意外地使出这一绝招,既符合人物的性格、身份,又使演员功力得到充分施展,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体验,赢得了满堂彩。”

三是变无为有的牵眼线。在川剧《射雕》中,侯门小姐耶律含嫣与嫂子庹氏去赶庙会,途中偶遇射雕少年花荣,二人互生好感,四目相对,情愫油然而生。嫂子先从含嫣眼中牵出一根情丝,再从花荣眼中牵出一根情丝,继而将两条情丝挽成一个结,往返拉动,二人身躯随着两条虚拟 “线”的扯动前后摇晃,直至嫂子用食指将“线”结弹开,方才从痴迷中猛醒过来。这一段表演长达三分钟,形象地刻画出了这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痴迷之状。虽然眼线是虚拟的,但观众却能通过自己的想象,使其虚中见实。这一表演,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在传统表演基础上演变而成,1959年赴东欧四国演出时,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推崇和赞誉,被誉为完美展示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经典之作。

四是技艺双绝的打叉戏。出现于北宋年间的《目连救母》杂剧,在流播过程中吸收杂技耍刀技巧而演变为一种表演技艺,成为目连戏的一大特色,四川人乃至把目连戏直呼为“打叉戏”。据遂宁川剧团龚福全先生介绍,在《打叉对号》一场中,有成套的打叉表演。打叉表演的第一招谓之“炮打四门”,即在舞台两侧的四块门板上各用红纸封盖一包火药,并在其下连接一串火炮,叉手在四把钢叉的尖上分别绑上一根点燃的香炷,演出时分别击中四块门板上的火药包,四串鞭炮立即噼噼啪啪燃放起来。之后,随着刘氏、金奴、李狗、何有声、何有名等鬼魂逃跑路线和躲闪方式的变化,叉手要连续发叉,打出“观音坐莲”“二仙传道”“三羊开泰”“钉活门神”“太公钓鱼”“滚龙抱柱”等招数,招招均有间不容发之感,使在场的观众瞠目结舌。其中“滚龙抱柱”一招,场面最为热烈,叉手正对着何有声接连发出五把钢叉,沿着何有声倒跃的路线排成一根弧线,叉叉掷地有声,观众莫不称奇。既收到教化民众、震慑人心的效果,也展示了高超的技艺美,使观众收到既惊心、又悦目的双重审美效应。 

五是内心外化的变口条。“口条”,又称“髯口”,是戏曲表演中代表中老年男角胡须的道具,由马尾或人发制成。它有“三”“满”“扎”等不同种类,分别用于不同年龄和个性的人物。比如“黑三”是三股黑色的胡须,用于正生;“麻三”是三股黑白相间的胡须,角色年龄大于正生而又小于老生;“白三”是三股白色的胡须,用于老生。在舞台上,人物不同年龄、不同性格要挂不同形制和颜色的口条。髯口有捧、撒、掸、甩、吹等表演程式,配合身段表演运用于剧中人物不同情绪的表达。剧中人物突然出现激烈的情绪变化或幻觉,其口条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场发生变化,行话叫变口条。“变口条”是川剧的一项表演绝技,川剧泰斗张德成在《铁冠图·写诏》一场中扮演崇祯,便创造性地成功运用了这一表演绝技。其时这位皇帝已经走投无路、道尽途穷,他随着锣钵敲击的节奏,一步一顿地出场,头戴软王帽,挂青须,身着素色黄道袍,足蹬朝靴,踱至“九龙口”时,突然脚下一滑,一个抢背扑向台口,帽子、靴子和披着的蟒袍随之飞入幕侧,而在起立亮相之时已是面目全非,白发凌乱,青髯变成白须,脸上沾着白灰,一双赤脚,双目呆滞,活脱脱一副死之将至的颓败相。人物形象在转瞬之间形成这样巨大的反差,使人物绝望、悲愤的内心外化于形,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。

六是魔术化表演的藏刀。藏刀表演近似魔术,剧中人将几尺长的单刀藏于袖内,一点看不出来,在杀机显露的瞬间突然抽出,而在被人察觉之后又悄然灭迹于无形,根据剧情需要,藏刀、抽刀交替施展,变化莫测、精妙奇幻,展现了剧中人为耍刀老手的行为特征,也满足了观众多喜于猎奇的审美需求,堪称一绝。“藏刀”特技为著名小生演员彭海清在川剧《打红台·肖方杀船》一场中饰演肖方所用。这种魔术似的藏刀表演,深刻地揭示了肖方杀人成性、处变不惊的惯盗本性和急于杀人而又怕人看见的微妙心理。

这些富有独创性的特技绝活,其奇妙的文化创意,精美的艺术形态,浓郁的生活情趣,令人叹为观止,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是川剧艺术家为中国戏曲作出的独特贡献。但须指出,这些特技绝活的生命力主要并不在于它的高难技巧,而是在于它在刻画人物、推进剧情上的非凡创意,在于它在技艺戏剧化方面显示的强大表现力。可以这样认为,它将川剧虚拟化的表现方法、程式化的艺术手段、韵律化的舞台节奏、意象化的形象系统的审美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,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,是川剧在中国戏曲之林中熠熠生辉的一大剧种特色。

微信图片_20231011103640.png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万搏平台 - 万搏平台app(中国)有限公司(服务号)

四川艺术新苑
(订阅号)

《四川戏剧》
稿件进度查询

考生报名/成绩查询

黄河文化巡展

川剧艺术博物馆

艺术新苑